第136页

光绪中华[校对版] 妖熊 3247 字 2023-03-15

“起来。”我向他伸手虚扶了一下,勉强笑了笑道:“爱卿所言,朕知道了。朕乃天子,口含天宪诞世教牧天下万民。朕不敢有丝毫疏忽,卿之所言,朕亦是有所感触啊。自祖龙以来,中华凡数百帝,祖龙一扫六合,君临天下,然二世而衰。汉高薨丧而诸吕乱,汉武北逐匈奴,何其武威?百年以后,生灵涂炭四千万有余。魏武挥鞭,隋文唐宗,哪个不是英明神武之英主?正如卿之所言,无万世可法之法啊。”叹了口气,看着他道:“卿有何良策?”

容闳长长舒了口气道:“陛下英明,亦早有准备。臣观陛下以梁卓如为随驾,录陛下之诏,正可添补为法。陛下口含天宪,君言即宪,正可汇编成宪律,以此为蓝本,可修我大清之宪律。”

“嗯,你是学法律出身。”我笑了笑道:“说的也是正途。没错,朕用梁启超为随驾,正有此意,然中华数千年,人治数千年啊。朕有时想找几个修宪的人,都难得找齐,说到这个,你这些年送到欧罗巴和美利坚学法学的人,有回国的么?”

“有是有。”容闳点头道:“然初始之人才,臣以为稚嫩了点,尚需琢磨,且地方刑审,亦有大清律例可依,以儒家传统与大清律例治天下,这数十年也足够了。臣之所言,实为百年后所忧,万请皇上宽心。”

我哈哈一笑,招呼道:“是这么个道理,然生死有命,天知之而人不知之,朕亦要思虑百年身后之事啊。这么着,自今天起,你每月找一两天,给内阁诸人,教授法学课程。另外,从美国……不,从英国延请法学名师,进内阁授课。朕另外下旨让他们研习英国之君宪制度,有事情大家一起想办法,这才是朕的好内阁班子嘛。”

容闳应了,以他耶鲁大学法学文学之功力,教授一些浅显的法学道理当然不成问题,内阁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各自都有各自的枝叶脉络,让他们有点概念也是好的。待改革诸事渐成体系之后,我也会适当的给他们加点权力,这种东西,是要慢慢来的。太急了的话,有的老臣还会以为是我要对付他呢。

就比如张之洞吧,这家伙才能是有的,进取心也有,也有新思维和开明的思想,就是过去的那种传统的儒家劣习痕迹,他始终去不掉,进了内阁中枢以来,权柄不可谓不重,圣眷不可谓不隆,但是总改不了喜欢排斥别人,恨不得能一人独占天宠,根本看不出来如今我是分散权力,以专长之才独掌方面之事。所以,这派了李鸿章特命全权出去谈判,也要给他加点担子,否则,他又要生出攀比之心来,闹些不愉快就会有损于我的改革大业了。

给他派的差事是去欧洲出差,自从对他提出钢产量到1900庚子年达到五百万吨的目标以后,我也知道他肩上压力不小,1893年钢铁年产量不过七十余万吨,这其中还有相当部份是德国人的钢厂提供的。这两年中国境内同时开造四艘战列舰以及相当数量的附属舰只,钢铁严重不足,很多都要从欧洲进口,所以,要实现我给他提出的目标,就非要再从欧洲引进投资和企业不可。

所以,我给他加了特命全权贸易大臣的头衔,让他以内阁副总理大臣的身份访问德国以及英国,为我明年访问这两国打个垫场。同时,他还有个特殊使命,就是寻机与法国相关人士接触,这个国家虽然我不惧怕,但是也没必要树立这么个敌人,这个国家虽然承受了普法战争的耻辱,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大国,足以令我尊敬的大国。

第二卷 155章 帝国陆军大学

这一天,就是这么忙碌的过去了,接下来的头等大事,就是留德军官团的归来,这些人,先给我作几年教师去吧。北京正缺少一个与帝国如今的地位相称的军事大学,正好将陆军指挥学院扩充,将西山健锐营吃下,在那里建一个帝国陆军大学吧。将来德国陆军教导团来了,也正好有个去处。

教育方面的进展,由于容闳这人在朝中几乎没有脉络,虽然我给他加授了吏部考功的权柄,但是说起来这个人办事,下面的执行度的确成问题。这也是我这次打比特意加他为出卷官及殿试阅卷官的原因。他人进内阁中枢,又加上殿试阅卷官这么个职位,大比一结束,多少士子将是他的门生啊,这对将来教育的扩大化,意义非凡。

所以,我特别点了点他这一点,在中国这个传统下,内阁的几个人,真正要像我希望的那样上下齐心,很难做到。以他蒙宠之隆,将来必定受人嫉妒,这也只有靠我来平衡着了。

当然,这也是为了长远考虑,目前引进的国外教师,大多是分散到各地开去,而且由于引才计划初步实行,而之前欧洲各国局势相对的平缓,没有什么太过出色的人才。中国能够提供最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么个名声也没打出去。而自从琅威利授皇家海军提督,又加授荣誉皇家成员称号标志,以及齐柏林受德皇屡次表彰之后,这名头才开始响了起来。在预期中,未来几年。欧洲的局势将趋于紧张,将会形成一个引进人才从质到量都有所提高的局面来。

所以,在我明年出访欧洲时,要带上我的有西方教育背景的教育大臣一起,进行一次广泛的人才搜罗活动。在京师,除了帝国陆军大学,京师师范学堂两所大学之外,还要建立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大学。既然这个国家的文盲率太高,那么除了普及性的教育一边要在进行之外,为了国家的竞争力,也要有相当的精英教育才行。否则,这一轮轮的技术革命进行下去,哪一天被抛得远远的也说不定。

李鸿章面见睦仁很是顺畅,睦仁似乎也预料到要被送回国,只是满口认罪,李鸿章约略向他交代了行程,三日后由北京出发,从天津登船回国。他有理由满意。经过这一次预料中没有任何危险的北京之行,皇室的神话地位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相反,他的舍身去国的勇气将会得到国民更大的同情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