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是!”李靖由衷地大声应道,此时此刻,他已经完全臣服在李世民威严恢宏的王者风范之下,下了决死效忠之心。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对身边的武士道:“去叫人拿笔墨来。”

数十息之后,笔墨纸案已经整齐地摆在他的面前,他想也不想,提笔一挥而就,抄起那页纸笺递给李靖,道:“此话三百年前风行一时,如今却被人忘得干干净净。公当谨记于心。”

李靖展开纸笺一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八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他心头一热,洪声道:“臣请自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请任营州总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都督李宗道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六路大军共伐定襄,不破突厥,誓不还朝。”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一线灿烂的笑容,点了点头,淡然道:“准奏。”

“唐朝的大军如果出兵定襄,必然分兵多路,互相呼应,务必令我们打散一路,还得一路。”锦绣公主俯身在大帐正中的羊皮地图前,沉思着说,“如果正面与其交锋,即使大获全胜,我塞外大军也元气大伤,恐怕难以组织进一步攻打大唐帝都的攻势。而唐人人多势众,大可以再组织无数人马抗击我军。所以,我会派出东突厥金狼部杰杜率将军会同吉厉大汗率军三万,以散兵游击,邀其归路。我的斥候人马共计三千五百人,这一年来已经遍布从代朔二州,到定襄城的整个塞外疆土,还有部分人马在一年之内以各种方式潜入中原,如果唐人进击我军,必可料敌在先,从容布置。”

“如此未免太过行险,”锋杰道,“如果让唐人占了先机,首先突破定襄城,父亲大人就危险了。”

“干脆我们先率精锐把出关的大军打散了,再出兵攻打长安。”曼陀也有些担忧,急躁地说。

“不可,首先我已经说过,我们的兵马禁不起和大唐兵马的对耗,其次,如果唐将是李靖之流,发现我塞外人马居然多过他预计之数,必然猜到中了我等的示弱之计。以李靖之才,他定会果断地率军回撤,死守雁门。那么我们的里应外合之计便难以成功。”锦绣公主说到此刻,脸色已经有些苍白。

“那么,”锋杰沉吟着说,“我们是在和唐人赛跑。比比看谁先攻破对方的都城。”

“是的,”锦绣公主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一场赌博。而我们已经占了有心算无心的优势。好了,我们谈谈接下来南下的布置。”

帐中的诸族首脑此时立刻精神大振,老实说,突厥大汗的命运,他们才不会担忧,只有攻下长安城,才对他们有吸引力。如今谈到正题,他们个个都兴奋不已。

“我们将会分兵三路,分别从原州,幽州和马邑攻击大唐诸州。原州和幽州还在其次,但是马邑,雁门一带却被唐人守得仿佛铜墙铁壁。每一次我突厥南征,总会在这里碰上钉子。而且,围困长安,需时耗日,我五十万大军的粮草也是问题。”锦绣公主淡淡地说。

“那如何解决?”铁弗由没来由地心中一紧,原来,每一次突厥人缺少粮草,第一个找到的总是他靺鞨族人。因为他们靠近白山黑水,牛羊粮食产量富足。

锦绣公主看了看他,微微一笑:“听说那个栗末大酋大柞荣向往唐朝文化,想要在栗末水河畔建造一座和长安城一模一样的龙泉城。”

“正是。”铁弗由道,“那个小儿才五六岁年纪,全是听凭手下大臣摆布。那些大臣曾经游历中原,羡慕天朝上京的风采,于是纷纷唆使这个无知小儿在渤海建国,在栗末水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