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 64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405 字 2022-09-03

第64章

棉花,这个东西出现之前,有钱人大多用皮毛保暖,没钱的人用稻草芦苇絮保暖。但等棉花大量种植之后,这些局面就被改变了。棉布,棉绒,棉鞋,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

纪彬没记错的话,在他那个时候的古代,棉花在古代后期,已经被官府调控价格,尽量让棉花价格低廉,保证百姓能买得起。

从这点就看得出来,面已经跟盐巴,炭火之类的东西一样,被官府视为保证民生的东西。

可以说,棉花从刚开始的高额价格,然后渐渐降低,其实没用多长时间。这也跟棉花的特性有关,在人们有意选种下,渐渐适合国内大部分地方生产。

至于质量不如边域的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先看有没有,再看好不好,这个道理在哪都适用的。

所以纪彬从开始打算种棉花,就是抱着踏踏实实的心态。

可能前两天赚点暴利,后几年就要平稳发展了,有这种心态之后,就显得很淡定。就算是看着一斤棉花一百八十文,快一钱银子了,都没什么表情。

旁边的纪老爹发现,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自己儿子是这个性格了。

但他现在专心听焦农人讲怎么种棉花,下意识把这件事给忽略过去。

焦农人在来的第二天,已经去田地里了,看着已经翻好的土地,再看看土层,心里无比满意。纪彬果然按照他说的在做,而且这确实是块良田啊,再听听周围人对气候的描述。焦农人可以断言,纪彬找的这块地,不亚于周家找的地。可以说在宿勤郡这些土地里,非常适合种棉花了。

焦农人对棉花这东西熟悉无比,随口都能说出很多东西出来。

但关键是,大家都不知道棉花是个什么东西,要不是焦农人带了干枝过来,估计都没见过。毕竟种没见过的东西,这点太为难人了。

好在纪彬家里有棉花,焦农人还带了图册,这图册是他辗转几个地方,教大家种棉花的时候画的,虽然不够精细,但好歹让学习种棉花的人,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而纪老爹不愧是纪滦村种田最好的人,他是这里面掌握最快的,而且一听是要收最后的果实,就问需不需要在前期去叶子之类的。

这当然要,就跟许多果树需要修剪枝叶一样,前期多余的叶子都是需要去掉的,甚至不够好看的果子也要摘掉。

不然说伺候棉花是个精细活。

焦农人见纪老爹最懂,又是纪彬的亲爹,自然是重点教他。

接下来的十天里,焦农人带着大家种了几亩地,基本上都在教怎么播种。什么样的土,要挖多深,跟土质土层都有关系,反正在纪彬听来很复杂。纪老爹则认真记下,有时候别人都走了,纪老爹还在试着播种棉花。

不过种地这事,一通百通,在焦农人带领下,纪老爹在内的七八个纪滦村村民,都已经学了。接下来的播种就全靠他们。

焦农人总觉得,纪彬这里是最省心的怎么办!

而且自己一边说,纪彬还在做笔记,如果整理出来,那就是绝好的书籍啊。

纪彬却觉得没什么,毕竟现代人,谁还不是个做笔记的小能手。焦农人教的开心,自然把后面不少事都交代一遍。

比如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灌溉要多,什么时候要去果子,单是施肥就有好几种方法,好几种情况。

只能说,种田,也是一门大学问啊。

纪彬刚记下怎么去空枝老枝,就看到黄沟村的人跃跃欲试,明显想过来旁听。

但他还没说完,跟着的周家人直接把其他村人赶走。

只留下纪彬身边的纪老爹,还有剩下的纪滦村人,外村人不能来学。

这也正常,毕竟纪彬是付过费的,他身边的人是为他种棉花的。这些人还是自己村里的,他们学自然是没什么。

可外村人凭什么?

跟在焦农人身边的仆役对这件事严防死守,不准其他人学到一点。

纪彬其实是理解的。

毕竟周家花钱花功夫花人脉,把焦农人请到宿勤郡,虽然后面又找了带自己在内的四家一起交钱种棉花不体面。

但他们这四家,一家出一千两银子。

周家呢,出五千两不说,还要照料焦农人的衣食住行。这种情况下,别人想蹭听?是真的不可以啊。

就跟你花钱买了一节网课,两个朋友给你发了红包一起听,那可以的。路过一个人也要蹭,这就过分了吧。

周家人的仆役在其他地方也赶过人,所以现在做得很顺手。

纪彬也知道这件事,所以在找人学种棉花的时候,直接把黄沟村的人排除在外,就算是黄老农也不行。

毕竟黄老农姓黄。

在古代家族关系这么重要的情况下,难保他学到种棉的技术之后,再去教给其他人。

这个其他人,指的当然是黄夫人。

纪彬其实知道,这位黄夫人一直让人看着他这边,但看就看呗,他这边坦坦荡荡也没什么。可是学他就有点过分了吧。

现在纪滦村也好,黄沟村也好,都知道棉花是个好东西。

毕竟那金贵的价格就说明一切。但你想种,跟我家又有什么关系。

而且当初跟引娘争这块田地,也是故意为之。这种上来就不释放善意的人,何必合作呢。

所以纪彬选人学种棉花,根本不考虑黄沟村的人。

不是他被古代这种家族观念局限,而是不想装大方,这是焦农人的技术,他不能慨他人之康。再说了,他确实也看黄夫人不太顺眼。那些小动作真的很讨人厌。

单说他家那些风言风语,跟黄家就有些关系。

自己最近又是盖房子,又是被王知县拉走出主意,还要看修桥进度,更要管着种棉花。实在太忙了,只是没腾出手管管而已。总不好让黄夫人一家得寸进尺吧。

所以周家仆役赶人,纪彬就当没看见,手里的笔记可都没停过。

在黄沟村的人被赶四五次之后,坐在黄沟村家中的黄夫人忍不住拍了下桌子,看着一脸无所谓的相公,冷嘲热讽道∶"你到底有什么用,你们村里的人有什么用?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黄老爷撇撇嘴∶"人家是宿勤郡来的,你没看那仆役都有多壮,防的就是这个啊。""都是邻村的,有什么好防的,他防我就不学了吗?那可是棉花!"黄夫人厉声道,"我从边域买的棉花种子还是没到,这些人都吃什么干饭的。"

在黄夫人的讥讽中,黄老爷已经想回邑伊县了,准备去瓦舍玩一玩,生意的事他又不管不着。要不是黄夫人说,他在村里有些薄面,他都懒得回来。

黄夫人此时心里气愤万分,原本邑伊县有个荆姐就算了,毕竟人家荆高庄也是百年的产业了。可纪彬凭什么?纪滦村凭什么?

上次纪彬的朋友蔡运跟自己一起去柴家提亲那事,就让她非常没脸。

毕竟自己家大业大,跟一个家中什么都没有的人争亲事,竟然还输了?有了这事,不知道多少人在后面笑话她。可蔡运那刺绣实在太夸张了好吗。

等黄夫人打听过后才知道,这刺绣竟然是纪彬给他的。

之后黄夫人就记住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不过十七岁,竟然就能给他添堵。要不是纪彬,自家跟柴家的婚事肯定成了,到时候那柴巧晴的手艺就是她家的了。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黄夫人可是晓得,这柴家人是有点刺绣功夫的,放在江南都是不错的水平,在宿勤郡更是可以横着走。

也就柴巧晴她娘不让她多做绣活,不然早就扬名了。

黄夫人本想趁着众人不知道这件事,悄悄把亲事定下,就算在外人看来,那蔡家高攀不起他家也没事。

谁知道出了个纪彬,就那么大方,就把一百多两的刺绣送过去?

现在怎么不大方了?

若是真大方,就应该让她的人看看棉花怎么种的。这么看来,也就是个假大方。

就这样黄沟村的人都夸他心善,夸他对伙计绣娘们好。要她说,这都是假的!

听说年后王知县还第一个带他吃酒,要知道往年这种事,都是她跟荆高庄那个头一个的。可见纪彬挣了多少钱。

想着他每个月几车货物在纪滦村跟春安城中来回,黄夫人就恨得牙痒痒。别人可能会夸,但她只觉得这都是钱。都是她没挣到的钱!

早知道她也把那处山泉水买下,她也建酿酒坊。那样发财的人就应该是她了。想到这一点,黄夫人就心痛的要死。

所以这次纪彬要种的棉花,她也要一定要种。听说一两棉花可以买到四千文!这样的价格也太惊人了。

若是她能在棉花生意上占头筹,明年知县老爷,就应该头一个请她吃酒。

还有许多人说,纪彬的娘子引娘,比她还要厉害,这些谣言也会不攻自破。那小姑娘有什么厉害的,看着就娇娇软软,不过是个小孩子,怎么能跟她比。

比不过荆姐也就算了,还比不过一个小姑娘?黄夫人当然不爽。

可她恨得要死,那棉花种子也还没到。

不仅棉花种子没到,她的人更是蹭不到焦农人的课。

现在不仅是焦农人身边的周家仆役在拦,纪滦村的人也在拦。后者是纪老爹找人做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纪老爹对这些事还是很熟悉的。再加上他伺候庄稼确实厉害,村里人也都信服他的。当然了,还因为他是纪彬的爹,哪个不听他的。

之前纪彬没雇纪老爹的时候,村里人可能还不敢跟他说话,毕竟当初纪彬那事闹得有多难看,大家都看在眼里,也知道纪彬继母确实过分。

所以在纪彬不跟家里人热络的时候,自然也不敢靠近。

可现在在外人看来,纪彬跟他爹关系缓和,那自然对纪老爹开始巴结。

就算纪老爹心里也承认,原来有个中用的儿子这样好。

至于家里其他人,他续弦跟其他儿子们,自然也想沾光,可纪彬的态度又很明显。要么雇了纪老爹过去,其他人离远点,要么大家都别来。

所以纪老爹的续弦现在也不敢说什么。心里恨到什么程度,跟纪彬一点关系也没有。

其他村也就算了,纪滦村里若是有人敢伤他跟引娘,又或者说什么闲话。那里长都不会放过他们。

听说有日他继母是想嚼舌根的,直接被里长夫人一通骂,还有王大娘也接着骂。之后再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讲。

纪彬嘴上不说,但听了这事之后,让引娘去给里长夫人跟王大娘送茶歇的事,大家可都是知道的。

自然明白纪彬的态度。

所以纪老爹来帮了这么久的忙,他继母跟其他继弟也没来掺和,那都是知道后果的。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处理干净了,做事都顺畅。

纪彬合上笔记,继续听焦农人眼纪老爹闲聊。但两人闲聊的内容也是关于种田的。

毕竟种田这种事,交流起来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纪滦村跟着的七八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都是伺候庄稼,伺候一辈子的人,对种田这事再熟悉不过。

时间过得极快。

焦农人四月十五号过来,如今已经到四月二十八。再有两天时间,他就要坐马车离开,毕竟该说的也都说了。这边忙完,还有宿勤郡附近的棉花要种。

只能说这份银子挣得真的不容易啊。

谁知道变故就出在四月二十八这天晚上。

焦农人以及身边的周家仆役,都住在包达家左边的院子里,那院子就是新建的一批,里面两个房间。

焦农人单独住一间,仆役们住一间。

但就在晚上,突然传来淅淅索索的声音,把焦农人吓了一跳。刚回过神,就听到后窗有人在小声喊他。"焦先生,您睡了吗,我有件事想找您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