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第 142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6256 字 5个月前

第142章

要说前朝船只,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其一便是舟山乌槽为首,这也是浙船,同样是所有船只里面最不错的,特点大概是轻捷便利。以前用于追击敌人,现在则是运输加急加快的货物,这种船只都比较小。

第二则是人称大福,也算兴华府跟无仙城的船只,福船个头大,能抗击风浪,而且还能防火,现在运输大量物资的船只,基本也是从这个改进而来。

但现在时局平稳,福船抛了之前的作战准备,更多时候还是造的越宽越好,只要不堵着运河,那都行。还是之前说的,船只越大,运送一趟货物赚的就越多。

第三种是粤船,这种船比福船还要大,还要稳固,一般是用珍贵的铁栗木,也就是俗称的铁梨木所造,这种木材十分坚硬,而且耐磨损。用来做船做桌子都是很好的材料。

这种船只造价高昂,但质量自不用说。

前朝没有海禁,船只自然发达,而且还出现很多五花八门的船只,要奇有奇,要怪有怪,但这当中大浪淘沙出来的船只自然很不错。

当朝有海禁,也就是先皇治下宽松,否则也不会在短短十几年里发展这么多船运买卖。这些松动也让船只的建造迎来一个小光亮。

不过这几种船只的建造,还是更为高端,按照李家主的意思来说,这三种船只都是可以用来出海,稍加改进还能用来作战,可见其先进。

现在市面的船只,则更适应平稳水域航行。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只有合不合适。

而纪彬他们看着从浅水区捞出来的船只,却基本是上述第一种船只。再大的就要去深水区捞了,那是个极大极危险的工作,还是算了吧。先把浅水区的捞上来,清理一下这片区域,赶紧修筑平台码头。

不过李家主围着湿漉漉的海船道∶"这就是先祖说过的乌槽船吧,太漂亮了吧。"因为船只航行过快,很多东西都能迅速运送,因为小巧轻便,在运河里航行也是可以的。可想而知,若这种船投入使用,从汴京到兴华府传消息,岂不是只用几天时间?当初兴华府有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令不达,,所以才疏于管辖。如今政令下达得快了些,岂不是更好?

如今时隔百年重见天日,也是不容易。

有了这些船只的模型,再想仿造比较简单。毕竟李家主先祖手里只有这些资料,却是没有图纸的。这艘快船的出现,也让船务司正式有事可做。

虽然房子还没盖好,但这毕竟是海边的七月,搭个棚子就可以开始造船了。

在一片荒芜之上,船务司第一艘船终于开始动手,包括协理部三个技术大佬也恋恋不舍放下手中的蒸汽机,先帮着做第一快船。

而且李家主还带来一批有经验的造船工匠,这都是李家自己培养出来的。

现在的李家主已经是船务司官员,这些工匠若是做得好,也能入船务司,自然各个用心。

后期部门自然也跟着帮忙,不管需要什么,他们都能弄过来。以后也不需要纪彬再往上面申请办手续,自有主簿他们操心。唯一需要的,可能就是纪彬要给钱。但新皇给了八十万两银子,足足够用了。

船务司的房子都没建好,船就开始先做,也是不少人觉得有趣。

纪彬则更加忙碌,码头在重建,船务司的房子在盖,快船在造,三边的事情处处都要找他。毕竟海太城城主樊海钧头一次做城主,很多事情处理得都不够利落。

但这樊城主一直跟在纪彬左右,简直成了正儿八经的手下,甚至努力想要端茶递水,看样子可太殷勤了。

樊城主跟着纪彬这段时间,发现汴京教的当官技巧,岂不是还不如跟着纪彬学。还是跟着纪彬进步比较快啊。

纪彬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学习榜样,在露天的办公室里又起了另一个草稿,然后就看到有个普通百姓走到旁边,明显想跟他说话,又怕他身边的小吏跟兵士们。

纪彬一抬头,那人竟然后退几步,纪彬好笑道∶"怎么了?有什么事找我?"

不过说完,纪彬还看了看埋头写文书的樊城主,樊城主福至心灵,立刻站起来问道∶"有事进门说。"

不对,也没有门,门还在另一边在建呢。

那普通百姓走过来,面露挣扎,但又真的很想说话,他看着不过三十多岁,皮肤很糙,明显的海太城本地人士。

樊海钧看看,竟然认了出来∶"你不是郑老四吗,怎么过来了?"

不是樊海钧记性好,而是海太城八百多口人里,只有几十个身强力壮的留下来。这个郑老四是个孝子,要不是为了他老娘,凭着他的力气早就去兴华府找出路了。他家就老娘跟他相依为命,因为老娘卧床二十多年,他自然也没娶妻的。

最近这段时间里,跟着兵士们一起捞海船,算是挣了点钱,这会修码头跟捞船的应该在休息,所以找了过来。

这郑老四看了看纪彬小声道∶"我有件事想同纪先生商议,只是不知道可不可以。"

纪彬早就放下笔,见他实在胆怯,主动道∶"正好我去海边看看江志乌革,咱们边走边说?"

两人走着,甚至后面兵士都离得很远。

郑老四这才敢开口∶"纪先生,我想进点杂货在海太城售卖,想问您可不可以。"

纪彬听完顿了下,竟然就因为这事?

谁知道他这一顿,把郑老四吓到了,立刻摆手∶"不行也没事的,大家都知道杂货是您的生意,我只是问问。"

纪彬赶紧道∶"不是这个样子,你若是想卖,那就卖吧,我肯定没意见。"

"杂货生意又不是被我包揽了,回头我给你写封书信,到时候你直接去作坊进货,还能便宜点。"

纪彬稍微想想就知道郑老四为什么这么胆怯。

方才樊城主低声跟他讲了郑老四的情况,他等于说被老娘拴在海太城,是走不开的,自然要想办法谋生计。

开个小店竟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海太城唯——家食肆还是孙旺为了照顾纪彬才这开起来的。剩下的店铺显然不合适。

可杂货店却可以,毕竟里面东西都是日常所需。

现在偶尔有挑着扁担的货郎们过来,但到底不如有个店面稳定。

纪彬最近也是太忙了,太没想到这回事。

他确实没有往海太城开店的打算,他本身在海太城开着官办船厂,若是再开店,那真是垄断一条龙。

所以从来都没有在这开店的准备。

可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估计害怕他们谁开店了,再被纪彬抢生意,又或者触怒纪先生。

纪彬心里叹气,这就是为什么当官的不能在本地经商的原因。当的官越大,越是如此。

你就算没这个想法,其他人也会顾忌这些,主动避让,时间长了,那就是与民争利。

纪彬又道∶"你尽管开就行,我肯定不会在海太城开店。而且我家任何铺子,都不会在海太城开分坊,开分店。"

所以大家若是有什么想法,尽管做就行。他绝对不会有二话。

官办船厂在这一天,他的生意就不会涉及到这里。也算纪彬遵守本心的一种做法。旁人他管不了,自己管自己,还是可以的。

郑老四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过来,没想到还真的成功了。

他最近帮忙修码头的时候挣了点钱,但这活不是每天都有,若能用这些钱进点货物来卖,他既能在家照顾母亲,又能赚钱多好啊。

他对自己要求也不高,跟母亲两人能糊口就行。

这会得到纪彬的同意自然高兴得很,走到码头时还是压不住的兴奋。

纪彬也只是笑笑,并未多说,江志乌革见他过来,兴奋道∶"纪彬,你看我们捞的大鱼!

海太城这片海域人迹稀少,鱼自然多得很。

纪彬一看,这真是条一米多长的大鱼,这里还真是物产丰富啊。

这鱼送到孙旺家食肆,让他们帮忙加工,今天中午给兵士帮工们今天加餐!

江志跟乌革已经很熟悉这里的事情,不时还喜欢出海玩,船只也是借用的李家主的船,越走得远,两人越兴奋。

而且还在激烈讨论,海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子。

纪彬听着,笑道∶"过段时间,应该有出海的船只回来,到时候你们可以问问。"

虽然纪彬是知道的,但他不能多说。

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江志乌革已经有兴趣,哪日真正出海,是肯定的了。这可不是纪彬诱导的,而是看着如此澎湃的大海,谁会不感兴趣呢。

纪彬又看看码头的修缮,到底是很多地方已经被上涨的海水淹没,修建起来自然没有兴华府那边快速,不过也是时间问题。

这边看了一圈,纪彬才又回去,接下来几天里,海太城第一家杂货店终于开业。

说是杂货店,其实也就是在家门口支了个小雄子。

上面摆着日常所需的醋,还有针线,旧布,蜡烛,少量果蔬,小的零嘴。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就算这样还是吸引不少人过来看看。

反正上面都是日常所需,最最基础的东西,以后大家也不用再跑到兴华府去买,也不用让人捎回来。

反正郑老四看着是很高兴,他把躺在床上的母亲抱出来晒太阳,自己就在旁边看摊子,顺便编些竹筐,竹筐可以卖钱,杂货可以卖钱。

能让他眼母亲糊口就行。

一时间,海太城唯——条街道上,竟然有了两家铺子,一个食肆,一个杂货摊。虽然面积都小小的,但也算能赚到钱,还给街上带了生机。

有些从私塾下学的小孩,偶尔得到家里人一个铜板,还能换个不好吃的糕饼,能让小孩美半天了。

要知道纪彬才带着人来海太城不到一个月,就带来这样的生机,足以让很多人侧目。

原来真的可以因为一个人,改变一个地方。

但在各个地方赶工的同时,纪彬却注意到另一个地方。

那就是船务司西边五里地的林子,那片林子甚至有点原始森林的感觉,树木郁郁葱葱,看着水木茂盛。

樊城主无奈地走过来,开口就是∶"那群鸟又来了!""下次咱们扔的鱼骨头要远一点!""关键过来就拉屎,就拉到我头上。"

纪彬有点想笑,但也笑不出来,这樊城主确实倒霉,不过他也爱看鸟爱赶鸟,谁让他先招惹?可纪彬指了指樊城主身上留下来的鸟儿羽毛,让他拿给自己看看。

这羽毛色泽艳丽,放在阳光下更加炫目。

之前樊城主就说过,海太城西边的鸟儿甚多,这里虽然穷,但绝对不是乌不拉屎的地方。

纪彬想了想道∶"这样的羽毛多不多。"

樊城主道∶"当然多了,海太城西边都是林子,里面一年四季都有鸟儿。"说完之后,樊城主目光放到纪彬手上的羽毛上,似乎突然想到什么。

"咱们南军国是不是有个大画家,最善羽毛画?"樊城主开口道,"在汴京的时候我听说过他,他对羽毛最为挑剔,但往往能用羽毛做出十分精致漂亮的画作,特别是山水画,简直一绝。"

书画当中,山水最佳,其次则是竹石兰树,反正各种东西里面,画人,画鸟兽,画房子最不雅。

而这位画家最善的,就是用羽毛当作画的一部分,俗称羽毛画,也叫轻羽画,用羽毛将山水鸟兽结合,务必既有写意的情趣,又有鸟兽活灵活现的趣味。

两者相辅相成,竟然自成一派,也是汴京里有名号的人物。还有很多追捧羽毛画的爱好者组了个团。就叫轻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