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上学啦

和珅就是咸安学宫出身的,据说他那时候很穷,考上咸安宫官学之后可以拿到一部分补贴,所以才能带着弟弟上学。如果没有英廉看中,和珅大概会先留下来做个普通的笔帖式,一步步晋升。

“咱们坐到前面去。”珠锦拉着赋馨往前走,“看这些座位上摆着书本的,应该是有人占了,我们找个僻静的地儿,离这些男人远一点。”

赋馨笑着说,“都进学堂了,去哪里找僻静之处?”

“四周无人就行,宽敞,东西可以随意摆放。我就喜欢一个人占两个人的地儿。”

珠锦的说法正合了赋馨的意,她也不想与男人离得太近。

珠锦只有六岁,赋馨却已经八岁了,算是大孩子了,应该注意些男女之间的距离。就算是珠锦,这个年纪也与丰绅殷德定了亲。幸而满人不怎么讲究这些,又是皇上亲自下的旨,没人敢嚼舌根。

两个人站好了座位,拿出书本来闲读,偶尔说上几句话,没一会儿永琰与永璘就来了。

“你们倒是来的早,也不多睡一会儿。”永璘哈欠连天,跑到自己的位子上趴下。

永琰道:“头一天上学,想来新鲜的紧。十妹和大格格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多谢十五舅舅。”赋馨起身,俯身行礼。

珠锦就没那么规矩了,她转了转眼睛,看向永琰,“十五哥,给我看看你的书!”

永琰不明所以,但还是把书本递给了她。

珠锦打开翻看了一下,发现永琰学的是一些她没看过的书,想来已经把经典学完了,又接着学名气小一些的著作。她十五哥今年已经二十来岁,据说福晋怀有身孕,与珠锦这个小豆丁相比,算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珠锦原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可以做绝世天才,现在看看连书名都没见过,不禁有些丧气。

永琰还在上面做了好多笔记,字迹也不是珠锦能比的。

她简单翻了一遍,将书本递回去,“多谢十五哥。”

永琰接过来,看她拿书前精神奕奕,翻完后神情恹恹,知道她可能是受了打击,“你现在年纪还小,应当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十五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十妹已经很厉害了,不必妄自菲薄。”

赋馨看看十五舅舅,又看看小姨,才恍然明白,小姨也跟自己一样,怕跟不上进度。她深有同感,珠锦确实很厉害,没有必要难过。同时也有些被安慰到,只要她好好学,总会跟上的。

博士踩着点进来,简单介绍了自己一番,询问过珠锦和赋馨的进度,让她们读书练字,然后去检查十五阿哥和十七阿哥的功课去了。

珠锦抬着手腕练字,恍惚中觉得在尚书房跟着大家学习,和被雍正教导区别并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一点社交吧。

第一天读书很顺利,珠锦老老实实念书练字,偶尔瞥到永璘手臂撑着眼睛昏昏欲睡,发现被自己注视之后,猛然睁大眼睛,直起身子,不一会儿又开始眼皮打架,困倦地不行。

看来这个哥哥还是很在意面子的,只可惜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珠锦心想,乾隆生的孩子不太行啊,好像真正挑不出比十五哥更好的了。永琰跟同辈相比算是佼佼者,要是放在康熙朝,那真的想高调都很难。

如果乾隆的二阿哥七阿哥他们还活着,说不定皇子们的竞争意识更强,学的也更努力些。

珠锦在尚书房混了一天,中午是和赋馨单独吃的,下午早早地就放学了,各自回到宫里用膳,然后睡觉,第二天又是很早起床,来到书房复习昨天的功课。

如此日复一日的学了很久,朝廷里突然闹出个事儿来。

国库没钱了。

乾隆花钱大手大脚,一点都不知道节俭,什么事情都喜欢最大规格,审美和雍正完全不同。再加上最近的大小战争,修葺宫殿等各项开支,就算没有南巡修建行宫那么铺张浪费,国库里的银子还是越来越少。

和珅就递上一个折子,名为“议罪银”。

这三个字珠锦熟悉的很,但凡听说过议罪银的,都会觉得乾隆脑子有坑。

议罪银的危害程度,也就比卖官鬻爵低那么一点点。

这项条款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犯了罪,只要交出足够的钱,就可以免罪。犯的罪越大,交的钱越多,以此达到捞钱的目的,又在另一种程度上显出乾隆的“仁慈”。

把国家法律当做儿戏,以金钱来决定权力。亏他还有脸称自己是“盛世”,谁见过这种盛世?谁愿意生活在这种盛世?

乾隆时期,是最饥饿的盛世。

英国使者来到清朝,看到的都是遍地饿殍!嘉靖固然中庸无为,可他不是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乾隆后期,清朝就已经垂垂落幕。如果英国人前往中国时见到的是另一幅景象,又怎能在仅仅四十年后,发动鸦片战争?

如果乾隆没有闭关锁国,而是与英国交易,哪里至于连枪炮都没有?清朝真的是飘了,不止不思进取,热武器制作水平还比不上明朝。

珠锦越想越生气,她就住在养心殿里,雍正和乾隆包围了她,珠锦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太敢发脾气,沉默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汗阿玛打算同意和珅的折子吗?”

她连谙达都不想喊了,直接喊名字。

乾隆还在沉吟。

他当然知道这么做不太好,可是这是能平稳度过危机的好办法。除了和珅,其他人连个屁都没有。

只是雍正还在这里,乾隆哪怕很心动,也不好明说。

最重要的是,不久之前他刚想着做个超越康熙的明君,总不能这么快,就做出错误的决断,还是得再思量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填充国库。

雍正道:“怎能做出如此践踏法律之事,将我大清律法置于何地?将我大清皇帝置于何地?和珅身为人臣,不为百姓考虑,反而毫无底线,蔑视王法,着实该死,罪不容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