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页

几个大将都点头赞同,盛庸道:“唯能如此。”

朱高煦道:“水路粮道、只能到永州城西面的大阳川水仓库;各路大军向南靠近,则可以减少陆路运粮损耗。盛将军平将军的人马,也要向南调动。”

盛庸与平安一起抱拳道:“得令!”

朱高煦站了起来:“汉王府要东迁到衡州来了。等我军攻下长沙府,衡州便可作为汉王府中枢。”

大伙儿见状,陆续执礼道:“末将等告退。”

朱高煦也离开了中堂,回到书房内。他见桌案上砚台里的墨汁还没倒掉,便找了一张白纸,开始敏思苦想、给张辅写亲笔信。

他绞尽脑汁,在信中晓以利害。信誓旦旦地先说他汉王很有信用,从来说话都算数!让张辅回想一下,并可以打听打听。

至于以后守不守承诺的问题,朱高煦完全没考虑过;如果因为这件事破坏了他一向重视的信用,只要能劝降张辅、得到水师,那也是值得的!

而以前朱高煦一向信守承诺,正是因为预料到了、总有被逼无奈要花掉信用的一天!他心里非常清楚地记得、前世信用破产的经历,连一百块钱也借不到;因此在大明朝,他尤其重视诚信。

朱高煦又言辞殷切地写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能征善战的大将、获之不易。大明朝将来正需英国公这样的大将,本王绝不忍心舍弃。

“靖难之役”大家都是自己人,荣国公(张玉)居功至伟。本王必会看在当年靖难军弟兄的份上,给张辅一条活路,不让靖难功臣心寒。

何况此时英国公弃暗投明,乃大功一件,足可以将功补过……

朱高煦想了想朝廷里的内斗,又直白地写道:天下大势已定,朝政必将重整。英国公若走错一步,靖难功臣在朝中定会势微,白白便宜了英国公的政敌!

他写好之后,又重新修改润色了一番。

朱高煦不喜欢写文言,修改之后仍然全是直白的话;不过幸好他的字写得很好,一封实为劝降书的信,看起来还不错。

几张信纸被压在镇纸下面,等着墨迹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