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页

不过幸好朱高煦登基之后很勤快。他虽然不是以皇储身份继位,但找出了很多以前的文书卷宗来温习,特别对外国的记录很感兴趣。所以对曰本国,朱高煦也有一些大概了解……

曰本国与大明的关系,在洪武年间比较差。当时曰本正处于南北朝内战的阶段,而南朝前期占据很大优势;因此明朝庭默认南朝的首领“怀良亲王”、为曰本国实际统治者。

太祖主动与怀良来往,希望曰本国政府能取缔海盗倭寇。但是怀良杀死明朝使臣、对倭寇之事也不管。加上明朝庭单方面认为,曰本国使臣掺和了胡惟庸谋逆案。太祖大为光火,一度威胁要征伐曰本国。

但最后可能明朝考虑海路太远,加上元军征伐曰本国失败的前车之鉴,两国终未发生战争。但关系中断。

洪武末期,曰本国的北朝势力首领、源义满攻灭南朝,开始逐步统一曰本国。明朝庭的信息有滞后,仍然以为南朝“怀良”是统治者,所以认为自称“曰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人级别不够,没资格与大明通使,所以拒绝了源义满的朝贡请求。

建文年间,明朝庭终于大概搞清楚了状况。建文朝廷的大臣们明白了,原来甚么将军才是曰本国的当权者!于是皇帝册封源义满(足利义满)为曰本国王,再次要求曰本国打击海盗、取缔倭寇。

但随后大明发生了“靖难之役”,两国交往的文书也找不到了。这段时间的曰本邦交,朱高煦便不甚了解了。

永乐初,明日两国重新建立关系,源义满对永乐皇帝的态度、比怀良更加恭顺,依照明朝庭的请求,发兵讨伐了倭寇。两国开始勘合贸易。

随后大明再度爆发内战,即朱高煦起兵的“伐罪之役”;两国关系再度中断。等朱高煦登基时,这个比较仰慕倾向大明的源义满,却死掉了。

朱高煦与曰本国的第一次联系,便是这封告丧的文书。

他问侯显:“这个源义持自称世子,应该就是日本国的新任幕府将军?”

侯显显然不太清楚曰本国的状况,宦官们似乎主要关注西洋。侯显躬身道:“皇爷恕罪,奴婢不甚清楚。”

朱高煦也没责怪,用朱笔亲自批复:着胡濙接待曰本国使臣,七日内安排下马宴。

所谓下马宴,就是接风洗尘的欢迎宴会;等外国人走的时候,还会有上马宴,也就是送别的宴会。哲学家孔子的教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世人耳熟能详,因此不管是敌人还是盟友、只要遣使来,大明朝廷都会款待。

大明朝还讲究等级礼仪,除非是外国国王亲自来京师,否则皇帝不会出面招待,只能让大臣出面。之前朱高煦接见安南国使节时,都是在不正规的场合;正式接待和赐宴,是大臣们在办。

朱高煦又道:“司礼监推举一个内官报上来,等曰本国使者回国时,朕要有一队使团去曰本国,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