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毫无疑问

《西游记》留下了太多疑惑,但只要您看穿他们的神性,理解他们的人性。

第六点,明朝皇帝扶植私臣对抗公权。如果能把《西游记》扎扎实实地放在成书的明中后期时代背景下再来看,我们不难将书中隐喻和史实对应起来。

大闹天宫时,如来曾向孙悟空宣传玉帝的修炼年限:“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1750,这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密码。如果我们把玉帝看作人间的皇帝,用再把“劫”这样的神仙数字换成现实中常用的年。

皇帝,1750年,这不难算。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创立皇帝制度,历过1750年,来到明世宗嘉靖八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版的世德堂本《西游记》讽喻的现实故事大多正是由嘉靖初年徐徐展开。

《西游记》的主线当然就是西天取经这个项目,其本质是佛教东扩,通过将大乘三藏真经传播到东土,抢了不少道家的香火。这显然影射了明朝皇帝(玉皇大帝)有意扶植内朝私臣(佛教),来对抗过于强大的外朝文官(道教)的政治手腕。

扶植一派,打压一派,这是政治博弈中最常见的手腕。道教神仙几乎垄断了天庭的清要职位,却不怎么听玉帝的话,所以玉帝扶植佛教集团,平抑一下道教。

我知道您在疑惑什么:玉帝这么厉害?

其实您误会了,这不是厉害,恰是窝囊。误会的根源恐怕就在于对玉帝、如来、太上老君这些角色的定位失误。很显然,玉皇大帝暗喻明朝皇帝,甚至可以具体到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以下称“嘉靖帝”)。皇帝还要耍这些手段,您说这是厉害还是窝囊?

很多人将如来佛祖置于一个高于玉帝的地位,或者退一步认为佛教集团是独立于玉帝的道教集团之外的一个平行势力。必须指出,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西游记》讲的就是一个朝廷内部的官场,而不是国际关系与贸易。

事实上,玉帝根本不是一个道教神祇。在任何道教理论中,最高神祇都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根本没有什么“玉皇大帝”。至于说什么玉帝是道教四帝(其实道家更常用的称谓是“四御”)之一,位于三清之下,就更是谬以千里。还人说玉帝最初是道教“六帝”之一,后来巧妙地将六帝变四帝,自己“脱臣为君”,翻到了三清之上,所以才有《西游记》中的一系列斗法。此说颇得宫斗阴谋大戏之精髓,但《西游记》绝无此说,请不要脱离原著,臆造概念。

所谓玉皇大帝只是一种朴素的民间神话,是以华夏皇帝为原型构建的一个人格化神祇,不属于任何宗教。那既然是皇帝,请问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有高于或平行于皇帝的角色吗?

这很明确地将佛道神仙以及一些散仙同列于玉帝的臣子行列,君臣关系非常清晰。《西游记》的设定其实完全是明代朝廷(含后宫)架构的映射。

玉帝是整个宇宙的皇帝,天庭是他管理宇宙的行政体系。道教是天庭最强势的一个政治派系,几乎垄断了天庭所有要职。佛教是一个公职方面相对弱势的政治派系,只有如来、观音等寥寥数人象征性地在天庭占个五老虚衔,但和玉帝私人关系更亲昵。

这就相当于明朝皇帝是国家君主,朝廷是管理国家的行政体系,文官(科举进士)几乎垄断了朝廷所有清要职位,皇亲国戚、太监、宫妃、锦衣卫等私臣和皇帝私人关系更亲昵,但很难获得清要公职,只象征性地有寥寥数人挂几个四、五品的虚衔。搞清了这个定位,就不难看穿《西游记》所写西天取经这个大工程的本质是在讽刺某些皇帝扶植私臣对抗公权的龌龊行为。

也许您一时还难以接受,因为自《西游记》出版以来——确切地说是86版《西游记》播出以来,您一直认为佛教是很正面、很光辉的形象,怎么突然和历史上不那么正面的弄权内臣扯上关系了呢?更可怕的是最后佛教赢了呀,赢了的怎么可能是坏人!您可能真的得放下某些惯性思维,用更客观的心态和我一起来看看这本明朝官场笔记。当然,玉帝、道家、佛教都找到了现实对应角色。

第七点,明中后期人类社会形态、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比净坛使者的饭量还大!一部经典的,不能仅限于阴谋诡计、勾心斗角,还要勾画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市面上的快餐阅读很少能达到这个水准,所以唯有《西游记》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