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毫无疑问

作为一部以个人奋斗为线索的官场,其映射的官场用人机制自然是核心问题,《西游记》通过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成仙法则来体现这个问题的剧烈冲突。《西游记》反复提及道家成仙的正统法则——“金丹大道”。此语源自东晋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葛洪的《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意思是人的命运在于自我修炼,而非上天恩赐。历代道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这个观点,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在本土宗教思想领域的反映。很多道观里的对联写道:“举念邪奸,任尔烧香无益;诚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表明华夏人人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成就应有一个客观标准,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是向权贵祈求恩赐。

这个标准的具体形式就是越来越客观严格的科举考官制度,中国人只要勤学苦读,考上什么功名相应地就能当什么官,无须向任何人祈求。

但道教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异类,包括佛教在内的绝大多数宗教都宣扬神明完全掌控了所有人的命运,所以人们获得美好命途的方法是卖力地献媚于神明,祈求恩赐。取经团最终果证灵山,如来口封取经团成员为佛、菩萨,完全由他一口说了算,净坛使者不服,但哪里说得过他?至于那些自我修行的,虽然道行比取经团(尤其是唐僧)不知高了多少倍,但无缘见得佛面,又到哪里去找菩萨来当,只能在凡间当妖怪。

第八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言

作者以现实之外的神话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个重大预言。

在华夏的传统中,士大夫必须代表全天下最普遍的公义,绝不容许公然结党营私,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更要秉公管制好这些人。然而晚明“阉党”“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粉墨登场,朝廷中明确代表某派私利的利益集团崭露头角。这些利益集团不能明说自己代表某个集团的私利,须得披着为国为民的外衣,掩盖为某集团谋私的真实目的,这就需要将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甚至将自我吹嘘形成一套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骗到善良的百姓来信仰自己。

《西游记》名为取经,实则多次讥讽这经的虚伪无用,根本不能救苦救难,唯一作用只是骗取无知的百姓落入自家利益盘子而已。

皇帝按理说很不喜欢有政治集团来威胁皇位,至少应该抑制,但晚明皇帝为了扩充私权,不惜扶植某些集团,自以为可借此形成各个集团的相对均势,自己居中协调,让大家都争相来巴结自己。如此玩火必然只能葬送江山,到最后各派势力斗争不息,皇帝也无法协调,终致亡国亡天下。

《西游记》中的道家、佛教、地仙、散仙、龙族、凡人都是或明或暗的政治派系,他们在玉帝的默许甚至暗示下明争暗斗,李春芳正是以此作出了一个重大预言——他身后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利益集团不再羞羞答答,而将以正式的组织形式登上政治舞台,以类似“传经”的形式推广包装自己的学说,骗取人民跌入自己的利益盘子。

而皇帝,甚至朝廷,尽管名义上的地位更加巩固,但实权也更虚化,只能成为各个集团争权夺利的平台。当然,李春芳没有预料到历史进程会被清军入关这个偶然事件打断,但他已经无愧为一位伟大的儒学家、思想家、公共管理学家,一位优秀的公务员、行政事务操作员,他更看透了万卷青史,勘破了万丈红尘,将自己拔出了历史的长河,所以才能用俯瞰天下的视角一览无余。

最后我们要心怀谦逊看西游。

也有一些朋友坚持认为《西游记》就是个少儿神话故事,反对从其他角度“过度解读”,对于这类分析解读往往只用一句“作者自己都没想到”就轻轻带过。

但祝守一认为这恰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西游记》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只有作者有意写来而我们还没看懂,绝对没有作者无意构筑而机窍自成的。本书不但不是过度解读,相反,就连本书也只能带您窥见《西游记》的门径,其真实内涵还有待您继续发掘。

同时,《西游记》虽然暗喻了明朝的现实历史,但它毕竟是,不是正史。作者只是将古往今来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作为灵感源泉,而不是用去复述这些史实。中很多角色情节能在历史上找到大致对应,但绝非精确制导,我们也不要试图将每个细节都在历史上找出精确对应。

比如我们说玉皇大帝暗喻了嘉靖帝,其实他身上也不乏成化、隆庆、万历帝的影子。再比如我们说如来佛祖暗喻了明朝太监头子,那具体是刘瑾、冯保还是魏忠贤?太上老君暗喻了明朝宰相,那是严嵩、徐阶还是张居正?这个问题不必太过精确化,否则就落入文学欣赏的下乘了。

所以祝守一觉得,这本书是毫无疑问的佳作就是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八零书屋查找!